濟寧市全媒體辟謠平臺11月19日訊 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3月份是流感高發季,網絡上也流傳出許多關于流感的謠言,比如保持喉嚨黏膜濕潤防流感,放洋蔥、補充維C防流感……這些都是真的嗎?今天一一盤點,看清這些關于流感傳言的真相。
傳言一:流感=感冒?
真相:流感跟感冒是不一樣的。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,普通的感冒一般癥狀比較輕,以鼻塞、流鼻涕為主,發燒以低熱為主,沒有明顯的酸痛,服用抗感染藥物后會很快好轉;流行性感冒的癥狀比較重,發燒時間較長,發燒溫度也較高,還伴隨有一些全身的癥狀,如肌肉酸痛,精神狀況會差一些,流感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住院甚至死亡。得了普通感冒,若服用藥物后癥狀長時間沒有緩解,要及時就醫;得了流感要馬上就醫,不能拖延。
傳言二:喉嚨干燥流感病毒10分鐘就能入侵?
真相:沒有科學依據!流感病毒進入呼吸道上皮細胞內并繁殖,產生炎癥反應,與喉嚨干燥無關。免疫力的強弱因人而異,10分鐘內病毒就能入侵體內的說法也缺乏醫學依據。呼吸科專家指出,防流感關鍵并不在于保持喉嚨黏膜濕潤,而是要避免接觸傳染源。
傳言三:發熱 >38.5 ℃要交替用退燒藥?
網上流傳一份“用藥寶典”,其中提到當孩子體溫高于38.5℃時,交替口服布洛芬混懸液、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,用藥間隔大于4小時。
真相:該說法是謠言。首先,38.5℃并不是絕對的用藥準則。其次,不同退燒藥有年齡限制,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適用于2~3月以上的孩子,布洛芬混懸液適用于6個月以上的孩子。最后,不要交替使用退燒藥,如果能用一種退燒藥,醫生肯定不建議用兩種,更不建議交替使用。而且,交替使用過程中很容易記錯用藥間隔,造成過量服藥。
傳言四:打了流感疫苗就不會感染流感了?
真相:不對!即使接種過疫苗,仍有一定的概率感染流感。流感疫苗作用的發揮跟很多因素有關,包括接種者年齡、健康狀態、用于制作疫苗的病毒株是否跟今年的流行株“匹配”等。
如果今年的流感病毒株恰能“匹配”,則能夠達到最佳的預防效果。因此,即使接種了流感疫苗,對平時的防護也是不能掉以輕心的。
傳言五:保持喉嚨濕潤就能防流感?
真相:多喝水的確有好處,但預防流感與多喝水、保持喉嚨濕潤并無直接關系,夸大了喝水對流感的防治作用是不科學的。預防流感,不僅喝水那么簡單,最重要的還是應當避免傳染源,同時一旦發現流感癥狀應當及時就醫治療。
傳言六:醋蒸、放洋蔥、補維C能防流感?
真相:不靠譜!每立方米要蒸5ml醋才能起到殺滅病毒的作用,而人的呼吸道黏膜無法承受這樣的酸度,而蔥蒜對空氣中病毒的殺滅作用更小。此外,研究表明一個人即使每天補充2克維生素C,該感冒還是會感冒。
綜合溫州辟謠舉報平臺、濟寧市全媒體辟謠平臺
請輸入驗證碼